• 1
  • 2
  • 3
  • 4

信息时代动态视觉传达设计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24 点击数:

信息时代动态视觉传达设计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理念的产生,动态视觉传达也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动态视觉传达更多地被应用于教育领域,利用大数据平台可以更好地收集与管理教育资料,落实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文章探索动态视觉设计在教育领域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动态视觉传达的概念与特征

动态视觉传达是信息时代视觉传达在与互联网、科技发展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视觉传达方式,与视觉传达一样将信息视觉符号作为基础。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动态视觉传达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动态化的形式实现交流、沟通和传达视觉信息。动态视觉传达设计的时代特征明显,互联网和信息化界面是动态视觉传达的主要媒介,视觉传达从海报、报纸、杂志、包装等二维平面领域跨越至三维甚至多维领域。动态视觉传达设计相较于传统视觉传达具有以下特征与优势。

1.沉浸感提升

以往的视觉传达设计因静态的特点,往往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动态视觉传达在视觉、形式、交互性方面更具优势,更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受众在接受信息过程中也更专注。

2.表达多维化

以前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意内容仅限于高、广、深的大面积的二维设计,叫作“平面设计”。动态视觉传达由传统的二维平面表达向三维、多维空间的设计过渡,不仅仅指物体由平面到立体,还在三维立体的基础上加上时间、地点等更多维度。通过动态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展现形式,设计人员可以将审美意识、视觉观感等融入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的时空观念”。动态视觉传达设计让观感由单一变为立体,甚至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空间感。设计表达由单一的二维向多维空间拓展,是动态视觉传达设计的特征和优势之一。

3.造型风格多样化

动态视觉传达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拥有更多维度的表达效果,结合3D、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和手段,与以往的视觉传达设计相比,在造型、形态上更丰富。

4.多感官体验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接收信息。多种知觉的结合,可以让信息传达获得理想的效果。动态视觉传达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变化的层面上,还可以充分利用多个感官,更快速准确地传达信息。

5.单向性到互动性

以往的视觉传达设计中,信息的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为单向。在交互技术出现之前,信息一直处于单向传输状态,这样的传播模式不但速度过慢,而且信息流失较多,可利用信息的比例较低,有效信息的到达率不够理想。信息接受者处于被动接收状态,难以主动发出信息,更难以获得反馈。这导致互动性减弱,信息传播受到阻碍。而动态视觉传达设计能够更好、更快地与信息接受互动,接收者即时收到反馈,形成良性互动。

二、教育领域产品现状

教育领域产品分布广泛,除了国家推行的学校教育设施和软件,还包含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社会团体和组织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的产品。

根据《2022年移动互联网发展白皮书》,全球i0S在线应用中教育类应用数量最多,中国i0S在线应用数量排行由多到少为工具类、商务类、教育类、生活类、美食类,被推荐次数最多的类型是教育类。从i0S全球教育类在线应用数量和推荐次数看,教育领域是目前全球关注的核心领域。将新技术、新媒介运用到教育领域中,对国家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将受教育的儿童年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生至7岁)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强健身体和养成良好习惯第二阶段(7至14岁)是德育阶段,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三阶段(14至21岁)是智育,学习各种科目。按学段的年龄层差异进行分类,我国受教育群体可分为0至6岁学龄前儿童、6至12岁小学生、12至15岁初中生、15至18岁高中生、18岁以上大学生、已经毕业步入社会的群体6类。通过调研小米官方应用商城上的教育产品App,在教育分类下默认的前100的App中,67%的学习功能App期望核心用户年龄层为2个或2个以上的年龄分层。用户年龄定位跨度大是教育产品的特点。让不同年龄层下的用户使用同一套设计体系,往往难以很好地覆盖多个年龄层的心理需求。中小学阶段的App作业辅导和学校管理工具占据了教育类App总量的90%,从内容和形式上看,注重应试教育且App间存在同质化问题。68%的教育产品仅为未就业的学生群体学或龄前儿童服务,可见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产品主要面向学生群体设计(表1)。

动态视觉设计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目前教育领域中已经有很多优秀的动态视觉传达设计,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数字版《清明上河图》、博物馆数字藏品、科学实验App“虚拟实验”等。

三、动态视觉传达设计在教育领域中要点与应用

1.内容多维度化

教育内容多维度展现的目的是加强学习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二维的视觉传达中常使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信息时代,动态视觉传达设计让信息内容可以从更多维度得到表达、展现。以往的学校教育往往通过课本和板书开展教学,这些内容和信息呈静态展现方式。板书教学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稍有不慎可能会看错行,错过重点信息。色彩是视觉效果的标记媒介,对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效果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黑板上可以使用的粉笔色彩较少,除了白色、黄色粉笔,其他色彩(红色、紫色、绿色、蓝色等)在黑板上辨识困难。如今,多媒体教学不断发展,图像、声音、视频等的引入使教学过程中的视觉传达更加清晰,可以让学生从多方位了解正在学习的知识。如,诗词课上的动画既有诗词内容、歌唱演示,又有场景动画,相较于以往口头描述诗词内涵,多维的视觉展现能让学生更快速、高质量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该从文字、色彩、图像、声音、视频等维度展现教学内容。教育App和互联网教育平台是教育领域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教育媒介。课程视频资源拥有丰富的图像、声音、文字等,教师可以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不同维度的展示。一些实验教学APD还可以多维度展现实验过程,缩短实验时间。在学生与实验仪器和物品产生互动后,跳过现实中常需要的等待时间,就可以观察到实验现象,获得实验结果。如“虚拟实验”App,通过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维度,将实验步骤、现象、结果在极短的时间内清晰地展示给使用者,可以更好地完成信息传达目标。

在文化传播或教育的目的性展览中,动态视觉传达设计已经发挥出自身优势。传统博物馆在实际的展陈设计中往往难以全面立体地展现藏品,如今,各地博物馆都在搭建数字化博物馆平台,通过动态视觉传达设计将藏品进行3D建模,供观众自由观看,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控制页面按钮,观众甚至能对数字藏品进行360度观察,通过动画效果了解时间在藏品上作用的过程,如青铜器长出铜锈的过程。数字藏品可以使观众更好地获取藏品信息,信息传达在多维化的展示下变得更加便捷细致和准确。

2.设计风格动态化

设计风格动态化指针对不同年龄层用户展示具有差异的页面风格。以往的视觉传达设计受单向模式的限制,很难获得观看者反馈或接收到观看者的信息。动态视觉传达突破了这一点,借助互联网可以实时接收使用者的选择与反馈,为对使用者进行更细致的分层提供可能。从调查可知,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线上App中,跨越两个年龄段是普遍情况。从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产品后台数据看,除去产品功能、交互、易用性,用户最关注的就是外观造型和色彩搭配"。不同年龄层或心理阶段的用户喜爱的产品设计风格也明显不同。学龄前儿童往往喜欢具象欢快的风格;小学生喜欢有趣、靓丽的色彩与造型风格:初中生喜爱流行文化、有趣的风格:高中生、大学生、成人往往喜欢简洁、高效的工具型产品风格。动态的设计风格可以有效满足目前教育产品不同年龄段、不同喜好风格的需要。

设计风格包含颜色搭配、图案造型、表现形式。颜色搭配方面,研究表明人在7至10岁时的视觉感受性和视觉调节能力会快速发展,因此面向7岁前学龄前儿童与小学生的设计在设计风格上应体现出差异。针对学龄前儿童,应该避免使用灰色系颜色,而使用柔和的颜色,适当降低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图案造型方面,学龄前儿童对抽象图形的理解力往往不如小学生,其更容易理解具象的造型和图案。圆角或圆弧形状的按钮会比方形的按钮更令人感到舒适,曲线比直线更适合设计。

过于丰富、繁杂、多样的视觉效果对于儿童的学习来说不会有很大帮助,反而可能会使其“迷失方向”。表现形式上,虽然借助动态视觉传达设计的多样化优势能够创造出更多样式,但是对于年龄层较低的人群来说,应该尽量使用易于其理解的表现形式。在一些艺术性较强的教育展览中,艺术感、未来感强的设计将加强展览的吸引力。

3.反馈信息动态化

反馈在教育领域中尤为重要,学生以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为目的,教育工作者以传播知识、技能为职责。整个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互相获得反馈进而改进优化的过程。

反馈信息动态化包含两种含义,一方面是指在信息表现或反馈中的文字和图形由静态转化为动态,另一方面则是指将用户结果细化,不仅可以将反馈分为正向、负向、中性,而且可以细分正向或负向反馈,更加动态地反馈信息给用户。根据唐纳德。诺曼的用户心智模型可知,用户的心智模型不完整。用户思维多样,不同用户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不同,所以一种产品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用户心智不稳定,会因时间推移或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而发生认知变化。用户心智不准确,可能与实际存在偏差。动态反馈可以及时了解信息传达情况并获得用户反馈,从而更好地完善用户心智模型。动态反馈在博物馆教育中也尤其重要,观众是博物馆教育的核心,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能更精准地定位观众,对合理配置博物馆教育资源、优化教育产出成果影响深远。

将静态的反馈画面转化为有趣的动态画面,目的是增强画面的故事性、沉漫感。在教育APP或者数据平台的用户体验设计中,可以将其中的中性、正向、负向反馈信息进行动态化处理当用户完成某个动作后,目前的反馈通常为对钩图标加上类似“已完成”的中性文案。在教育场景中,可以将视觉由静态调整为动态,一个鼓掌开心的动态视觉或是简单的点赞动画,这样的情绪表现力往往更加突出。其次,教育类App的用户通常有社交需求,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可以将具有积极内涵的文字或是静态表情做成动态表情,这在表达上更加符合用户的喜好,管造更浓厚的学习氛围。最后,在数字化绘本或是图画等原为静态言面的地方,也可以设计为当用户与其发生交互(点击某处或者页)时,画面变化为动态。用户会热衷于各种及时快速的信息反

4.交互多感官化

1975年,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首次提出沉浸理论。该理论认为,信息寻求最容易进入沉浸,其次为闻读与书写。动态信息设计在阅读维度上更容易提升用户的沉浸感,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的交互,甚至VR、AR等技术,可以加强现实感和自由度,让使用者或观看者容易进入沉浸状态。利用好多感官交互,可以让教育类装置吸引更多的观众,更快地达到教育目的。博物馆展览馆中的教育装置可以增强交互性,全面调动观众的感官。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数字版《清明上河图》通过加入各种声音、走路声、水声、吆喝声、打铁声等,让观众还没看到画面就能通过声音了解画面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多感官的交互要紧密贴合教育内容,符合画面中的场景,协调好教育性和娱乐性。

结语

信息时代,动态视觉传达设计因沉浸感强、造型风格多样化、表达多维化、多感官、互动性强的特征,在教育领域中应用场景广泛。针对目前教育领域的情况,设计人员在进行动态视觉设计和应用新媒介时,应充分关注教育内容的多维度呈现,做到视觉风格动态化、反馈信息动态化、交互多感官化,充分利用动态视觉传达设计的优势。同时,动态视觉传达设计人员要关注新技术和新理论,善于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介,创新应用动态视觉设计。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