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区域融合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究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29 点击数:

是特需儿童接受教育的主体形式。当前,融合教育已整体 进入提质增效的新发展阶段。在影响融合教育有效实施的 诸多因素中,课程是决定融合教育实施效果的关键所在。能 否提供适合特殊孩子需要的适宜的融合教育课程,决定了融 合教育的目标能否真正得以实现。当下,融合教育课程建设 受到普遍重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实践探究积极推进,工作 成效逐步彰显。但课程建设仍是融合教育实施的最薄弱环 节,完整而成体系的融合教育课程成果并不多,存在的一些 问题尤其值得关注与改进。本文试从区域融合教育实践的 层面,探讨融合教育课程建设问题,以期为区域融合教育的 实施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一、区域融合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思路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实践来看,区域融合教育课程 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融合教育 课程建设思路不够清晰,怎样建设课程不明了,课程建设缺 乏整体规划,系统性不强。融合教育课程建设与区域教育整 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学校办学特色结合不够紧密,不能 满足特需儿童个性化成长的需求。二是融合教育课程建设 目标不够明确,建设什么样的课程定位不精准,课程特色不 明显,针对性不强。区域融合教育课程建设多以学校为单位 各自开展,呈单打独斗局面,校际之间缺乏有效合作,课程建 设较为零散,区域一体化程度不高。三是融合教育课程建设 内容不够丰富,课程内容相对单薄,多样性不足,专业化水平 不高。目前看,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课程建设多以基础课程、 康复课程(特需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框架开展,课程建设的深 度不够,校本化程度不高。四是融合教育课程建设质量不 一,开展不平衡,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建设水平差距较大。体 系不够完整,精品课程不多。问题的存在,导致融合教育教 师在教学实践中既不知教什么,也不知怎么教,更不知该教 1成什么样,教育效果难以保证,从而成为制约融合教育有效 实施的问题瓶颈。 (二)建设的基本思路。融合教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表 明,融合教育课程的建设必须从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出 发,必须基于融合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必须与学校办学特 色深度融合,探索建设适宜的区域融合教育课程体系,从而 服务并推动区域融合教育优质发展。因此,融合教育课程建 设首先应明确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从整体上解决建设什么 样的课程问题。其次,要厘清课程建设的方法路径,解决怎 样建设融合教育课程的问题。再次,要优化课程建设的专业 保障,解决怎样强化课程实践的问题。基于以上认识和思 考,坚持“区域统筹、学校主导、社区参与”的课程建设思 路, 围绕“全面系统、个性适切、和谐共生”的课程建设目 标,一体推进区域融合教育课程建设,着力解决教什么、用什 么教和怎么教的问题,从而努力实现教得好的目标,是融合 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二、区域融合教育课程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一)区域统筹:构建全面系统的融合教育整体课程。即 以区域融合教育整体实施为目标,统筹推进区域内融合教育 课程的一体化构建,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全面系统的融合教 育课程。 1.调适普通课程。融合教育是特需学生在普通学校和 普通孩子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形式。多数情况下,教育教学 发生的场所主要在普通学校普通班,教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 普通学校的课程内容。因此,融合教育课程本质上仍是普通 课程,普通课程是融合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如何让普通课 程通过适当的方式,形成适合特需孩子需要的融合教育课 程,是区域融合教育课程建设的重心。在融合教育普通课程 建设中,调整是其主要的方式方法。调整即坚持以普通学校 的课程为基础,根据不同障碍类别孩子的特点,对普通学校 的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呈现方式和效果评 价等方面作出符合特需孩子需要的调整,以满足不同障碍类 别特殊孩子的学习需求。调整应坚持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坚 持课程目标为先。即对普通课程的调整,必须优先保证课程 目标得以实现。帮助特需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达成课程 既定培养目标,是融合教育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只有在穷 尽一切方法都不能达成既定课程目标的情况下,才考虑对课 程目标进行调整。因此,在通过调整的方式建设融合教育课 程时,首先应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增加或删减、教学方法的优 化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等方式进行,以更加切合的内容、更加 适合的方式和更加优化的形式帮助特需学生参与教学,达成 学科教学目标。二是坚持障碍类别为要。即根据不同类别 特殊孩子的特点,对普通课程作原则性调整,给学校实施融 合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基本指导。如对听障类孩子的融合教 育课程建设重呈现方式的调整,以充分发挥其视觉优势;对 智障孩子的融合教育课程建设重课程目标内容和学习方式 的调整,以符合其实际接受能力和发展需求;对视觉障碍的 孩子则重在教学方式的调整,以发挥其触摸觉和听觉优势。 三是坚持学科性质为本。即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从学科的 不同内容出发,对学科课程作出适当调整,以适应特需学生 的学习需求。如针对语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 践性”的学科课程性质,调整坚持从听说读写等方面着手。 在保证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于阅读通过适当降低 阅读难度、减少阅读量来实现;调整书写要求,强调规范书 写、正确书写,适当降低书写美观要求;调整增加听话和说话 训练,进一步培养倾听意识,增强口语表达能力,以使课程实 施更加符合智障孩子的成长需要。 2.创设特需课程。特需课程是在普通课程建设的基础 上,针对特殊儿童特殊成长需要创设的专门课程。特需课程 训练针对性强,是普通融合课程的专门补充,是融合教育的 必设课程。特需课程的创设,在区分障碍类别的基础上,坚 持学段统筹原则,突出各类别障碍儿童在不同阶段成长的特 殊需要。坚持从各学段入手,重点建设康复训练、生活适应 和未来发展三类课程。学前阶段侧重于特殊儿童障碍的早 期干预、早期训练和潜能开发的课程目标调整建设,重点建 设语言训练、运动康复、行为干预、心理辅导等康复训练类课 程。小学阶段侧重于对功能的改善性提升、适应性行为的训 练和学业支持的特需课程建设,重点建设自我照顾、沟通交 往、社区生活、健康安全等适应性课程。初中阶段侧重于社 会适应性行为的训练、学业的支持和未来生活(职业)能力的 关注课程建设,重点规划建设体艺活动、生活技能、职业规划 等发展性的融合教育课程。这样的特需课程创设,既能满足 各学段特殊儿童的特殊成长需要,又能实现各学段间的联 系,做到阶段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结合。 3.优化环境课程。校园环境是融合教育有效实施的重 要基础因素。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环境建设,构建普特共 融、普特共生的校园环境,形成并不断优化融合教育的环境 课程至关重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融合教育的正向引导 2功能,课程建设应坚持“最大化悦纳、最优化支持、最美化共 生”的环境育人总体课程建设原则,以指导区域内学校开展 融合教育环境课程建设。“最大化悦纳”即通过最大程度地接 纳不同障碍类别、不同障碍程度的特需儿童,让每一名特需 孩子都有平等入学的机会。“最优化支持”即从外部环境、内 在文化和专业服务等各个方面提供优质支持。根据特需学 生成长需求,不断优化外部环境建设,内在融合教育文化打 造和专业服务提升,提供全面支持。“最美化共生”即实现特 需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共同生长,让每名特需儿童在各个学 段生命成长都能精彩绽放。通过校园精神文化课程显内涵, 借助校园物理环境课程树形象,打造“平等、悦纳、支持、共 生”的区域校园融合教育的环境课程。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 能,助力融合教育有效实施。 4.融通活动课程。活动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课程,感知、 体验、参与是特殊孩子重要的认知学习方式。加强普通学校 活动课程建设,让普通学校的活动课程更加通适,更加开放, 更加包容,最大程度地为特殊孩子参与活动创设便利条件, 是融合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路径载体。实践中,区域融合教 育课程建设可遵循“就近便利、开放包容”的总体原则,着力 加强校园生活劳动、校园文体活动、校园团队活动、户外研学 实践等系列活动课程建设。通过将各类活动加以系统化的 课程建设,特别是在各类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增加特需的教育 训练内容,从而增强了活动的教康功能,融通了校内校外生 活,促进了普教特教共融。 (二)学校主导:构建个性适切的融合教育特色课程。即 以学校融合教育的主体实施为目标,专顾实施学校融合教育 课程的特色建构,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个性适切的融合教育 课程。 1.基于校情建设课程。普通学校是融合教育课程建设 实施的主体。学校区域位置不同,办学特色各异,孩子千差 万别,决定了普通学校实施融合教育既有共同特点,又具各 自特色。在融合教育课程建设上更应彰显个性需求,体现适 切指导。融合教育课程建设,在区域统筹的基础上,各普通 学校应在指导中心统一指导下,围绕融合教育实施的总体要 求,立足于学校的区域位置、办学特点,自主开展体现校本特 色的融合教育课程建设,形成具有鲜明学校个性的融合教育 课程。如县域某中学,立足乡镇中学的办学定位,围绕学校 自身“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优雅育人 的环境特色、低进高出的质量特色”的“四大”特色,在贯彻融 合教育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坚持适切性、实践性、发展性 的原则,依据“普通课程重调整、特殊课程重改善、个别课程 重发展”的“三重”课程建设思路,建设学校融合教育课程,形 成了普通融合教育课程、特殊教育课程和适应发展课程“三 位一体”的学校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在具体建设中,普通融 合教育课程包括了普校标准课程、特需调整课程和特需替代 课程,特殊教育课程包括了语言训练、运动康复、行为干预、 心理辅导等课程,适应发展课程包括生活适应、社会交往、健 康活动、职业(技能)规划等课程。 2.围绕孩子建设课程。服务特殊孩子成长,是融合教育 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因此,融合教育课程建设始终应围绕 特殊孩子的成长需求而展开。学校在融合教育课程建设中, 既要遵循融合教育的一般规律,更应突出特殊孩子的个性特 点和成长需求,建设个性适切的融合教育个别化课程,以满 足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求。如县域某小学在融合教育课程 建设中,根据学校融合教育孩子种类多和差异大的特点,坚 持“强调类别、突出差别、关注个别”的工作原则,开展学校融 合教育课程建设,形成基础课程、康复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 课程体系。根据每个特殊孩子的特殊需求,坚持“一生一案” 的原则,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校园生活体验、社会生活参与、 少先队活动实践等个别化课程,满足了个别化成长的需要。 3.立足教师建设课程。教师是决定融合教育课程建设 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及其专业化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课程建设成效。在 基于校情、服务孩子的基础上,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课程建设 更应立足于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而展开。一要充分发挥融 合教育资源教师的专业特长。资源教师是培普通学校实施 融合教育的专业引导者,也是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课程建设的 专业设计者。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课程的建设,要充分遵循资 源教师的专业指导,强化学校融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设计。 二要充分利用各科教师的学科专长。融合教育课程不是一 门单独的学科课程,它是融普通课程调整、专门课程建设和 个别课程构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融合教育课 程建设需要各学科专任教师的积极参与,并充分利用自己的 学科专业特长、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特教情怀,开展融 合教育课程建设。如在运动康复课程建设中,要发挥体育教 师学科专业特长,积极引导其参与课程建设。在特殊行为矫 正课程建设中,要发挥心理健康教师的学科专业特长,积极 引导其参与课程建设。再如,在相关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中, 要合理安排音乐、舞蹈和美术等相关学科教师参与课程建 设。发挥其学科专业特长,为课程建设提供学科专业指导和 3服务。三是要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的整体特长。普通学校融 合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整体规划、一体实施。融合教育课 程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因此,学校在融合 教育的实施中,要从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和物质保障等各个 层面构建完善的运行体系,调动教师整体团队参与课程建 设,发挥学校教师团队整体合力。 (三)社区参与:构建和谐共生的融合教育补充课程。即 以社区参与服务融合教育实施为目标,强调社区参与融合教 育补充课程建构,建设具有社区特色的和谐共生的融合教育 课程。 1.学校课程社区化实施。社区是学校实施融合教育的 重要场域。加强学校和社区共建合作,通过学校融合教育课 程的社区化实施,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活动,融入社区生活,为 特殊孩子最大限度地提供普通的成长环境,是学校融合教育 实践的重要路径。为此,我们应引导普通学校构建以社区生 活适应为目标的社区融合教育课程。如学前段的社区游艺 活动课程,小学段的社区生活适应课程,初中段的社区服务 实践课程等。这些课程以社区生活为基本元素,在社区真实 的生活场景中教学、实践,可有效提升特殊孩子参与社区生 活的意识,增强了社区生活的适应性,教学效果也更为突出。 2.社区资源课程化建设。社区蕴含着丰富的融合教育 资源。这些资源围绕并服务于社区生活,特殊孩子熟悉且参 与度高。如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实践活动等社会活 动资源,菜场、超市、医院等各类生活服务资源,社区的日常 管理和重大节日等活动资源等。实践中,我们应引导各校将 这些资源加以系统化的课程建构,形成和谐共生的社区融合 教育补充课程。同时,根据教学实践需要,借助社区活动将 这些课程有组织地加以实施,可有效促进特殊孩子更好地融 入社会。 3.校社活动项目化推进。社区资源应用于融合教育实 践,多以社区与学校联合开展活动的形式进行。项目化实 践,是校社融合性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项目化即通过创设 适宜的活动情境,让特需学生主动参与具体的项目情境活动 中来,通过活动实现多方面的综合训练提升。校社活动项目 化推进,一般先从活动目标设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过程设 计和活动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缜密计划,然后根据既定方案 组织安排特需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项目实践。在教师和 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引导下,通过项目自主实践和同伴间的 分工合作完成活动,最终实现实践活动目标。如《我的社区》 课程项目,首先确立以下三个基本课程项目目标:一是通过 活动实践,引导特需孩子了解、熟悉、参与社区生活 。二是 通过活动实践,引导特需孩子认识周围邻里(同伴),尝试交 往、建立良好邻里(同伴)关系;三是通过活动实践,培养、提 升特需孩子社区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开展相应康复训练。 据此目标,将《我的社区》课程项目细分为“我的小区”、“邻里 好伙伴”、“小小保洁员”和“小区购物我能行”等活动项目,分 别拟定计划,细化目标,组织活动开展,在实践中逐一达成训 练目标,促进成长三、区域融合教育课程建设的成效与思考 融合教育,实践是基础,质量是生命,课程是核心。区域 融合教育实施应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核心要素,遵循“区域统 筹、学校主导、社区参与”的融合教育课程建设基本路径,采 用“普通课程调整、特殊课程创设、环境课程优化、活动课程 融通”的融合教育课程建设基本方法,一体推进区域融合教 育课程的全面系统建设、校本融合教育课程的个性适切建构 和社会融合教育课程的适宜补充提供,可有效推进融合教育 实施,促进区域融合教育优质发展。实践表明,以下三点尤 为突出和重要。一是通过区域融合教育课程建设,营造了区 域融合教育实施的浓厚氛围。通过区域统筹的方式,使区域 内各学段、各学校全面参与并开展融合教育课程建设,融合 教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二是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融 合教育课程体系,推动了区域融合教育的积极实践,基本解 决了教什么、用什么教和怎么教的问题。三是充分发挥了普 通学校的主导作用,通过课程建设的实施,涌现了一批实施 融合教育的典型学校,发挥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融合教育,永远在路上。课程建设,重在实践探究。面 对“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的时代之需,持续深化区域融合 教育课程建设,优化融合教育课程实施,努力实现进得来、留 得住和教得好的融合教育目标,是答好“教育强国,特教何 为”时代命题的重要举措。

【字体: 【打印文章】